编者按 提起自由女神雕像,人们自然想到美国的纽约;说起美人鱼雕像,人们会想到丹麦的哥本哈根;而鱼尾狮则让人想到新加坡......城市里著名雕塑,就是城市的一个标志,也是这些城市最好的一张“名片”。
海口的“名片”在哪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海口的城市雕塑几乎是一片空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海口在一中三角池修建了第一座城市雕塑,但这座雕塑却被国家雕塑委员会点名批评;近几年,海口又在龙华路三角绿地、大同路、滨海大道等地开始树起用不锈钢、汉白玉、花岗岩等材料做成的大大小小的各式雕塑30多处。这些雕塑仅仅能称得上是雕塑小品,在点缀了城市美景时,依然与城市的“名片”相距甚远,海口,
依然缺少一张“城市名片”。
被点名批评的“阳光岛”
1 一位姓王的先生告诉记者,他几乎每天都要带着六岁的女儿经过海口市龙华路一中前三角地雕塑,但这座雕塑好像是比例不太协调,看上去总觉得不是很舒服。他担心小女儿看这样的东西多了,会从小树立这样的审美意识,认为这就是美,就是正常的比例。他认为,好的雕塑不仅可以点缀环境,美化生活,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美的启迪和享受。城市雕塑放置在公共场所,不但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体现,同时也可以培养市民的审美情趣。但坏的雕塑起的作用正相反。
这座城市雕塑名为“阳光岛”,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是海口第一座大型城市雕塑,当时是作为海口的标志性雕塑来建的。由于雕塑的比例失调等原因,被国家雕塑委员会点名批评,并被列为国内劣质雕塑之一。现在,谁都不承认自己是这座城市雕塑的创作者。但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当时投标时要求画出雕塑设计的平面设计图,所以很多学画画的人来投标,而大部分画图的人对如何做雕塑并不熟悉。中标后,画图的人没有参与做小稿,而把小稿放大又由另外的人负责,一座雕塑的创作被人为地分成了三段,当作了一项普通工程来做。
城市雕塑对中国人而言,当时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领域,放在当时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现在听起来似乎是笑话的事,并不仅仅在海口发生。
深圳的著名雕塑《开荒牛》,可说是深圳的象征。1984年,中国著名雕塑家潘鹤为建设初期的深圳做一件雕塑,来反映这里的建设者们。对潘鹤选择的牛,大家并不反对,但却对雕塑这种方式感到陌生和不理解。当时一位负责审批政府财政支出的官员反对建设,他的理由是:为什么建一头假的牛比买一头真的牛还要贵,他认为这是浪费。直到市长将其调离到其它工作岗位,雕牛的费用才得以落实。
雕坏了的“名片”怎么办
海口这座劣质雕塑该不该拆,近几年来也曾讨论过多次。一种观点认为,把这样一座连基本的形体比例都不对的雕塑放在海口的主要闹市区,不但不能反映海口的城市文化品味,而且是一种丑化,有损海口的城市形象,应该坚决予以拆除。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座雕塑耗资100多万元,而且海口城市建设刚刚起步,现在拆除是不是太浪费,建议先把绿化搞上去,做好整体效果后再来考虑要不要拆。
国内很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有类似海口这样的“劣质名片”,现在,这些城市已经对这些“劣质名片”进行了拆除。据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有关人士介绍,当时北京劣质城市雕塑占40%,昌平南环路的一批雕塑占了很大的比重。由于不按艺术创作规律办事,又不是专业人员设计,这些雕塑品位不高、粗制滥造、形象丑陋,成为许多媒体批评的对象。近年来,北京市将城市雕塑作为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公众艺术修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涌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和38座群等一批优秀作品。
全国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雕塑家程允贤说,雕塑是一个非常强制性的东西,它放在公共场所,一年四季只要经过就可以看到。人们对于难看的东西都是无法忍受的,没有人愿意在自己家里放上一个非常丑的摆设,所以城市中不美的东西也不应该继续放下去。
中央工艺美术大学教授、环境艺术家袁运甫说,劣质雕塑是一种精神污染,要尽可能的拆除。国家成立城市雕塑委员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劣质雕塑的存在,雕塑应当是宁缺毋滥。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雕塑也不是任何人都有可以做的,这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越是公众艺术范畴的东西,越是要严格把关。
白送的雕塑也不能要
3 海口凌博雕塑艺术园负责人陈学博认为,海口龙华路一中三角绿地雕塑的失败,就是因为大家对雕塑的认识存在误区,以为什么人都可以做雕塑,没有把雕塑当作一门专门的艺术来看待。陈学博说,雕塑与画画是不同的两种艺术,雕塑是立体的、三维的,而画画却是平面的、二维的。要把平面的艺术转化为立体艺术,是一门专门的艺术,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转化。
有着优秀石雕传统的河北省曲阳县,生产的石雕遍及全国各大城市,但这里的石雕大多是从《世界雕塑大全》或是客户照片上做出来的,这里的工匠认为,搞个雕塑根本不用草稿,根据一张看不太清的照片也能做成雕塑。但在近年对北京昌平县低劣雕塑的拆除中发现,这些低劣雕塑极大部分就是来源于曲阳县。中央美术大学教授曹春生认为,城市雕塑设计要求设计者有很高的修养,而曲阳的民间艺人尽管有高超的石刻艺术,但由于在这个关键点上的缺乏,所以他们很难创作出有思想性的好的城市雕塑。
在海口街头摆放的一些雕塑,有些是由建筑公司赠送的,这类雕塑往往来源于类似的工厂,没有什么设计,也不会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规划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雕塑即使是不出钱,收下来也是极有害处的,它严重损害了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协调,而且缺少文化品味,对市民是一种视觉上的污染。
为了加强对城市雕塑的建设,1993年,文化部和建设部共同发布了《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1994年,海口市委托中央美术学院为几乎空白的海口城市雕塑进行规划。但据了解,目前海口的城市雕塑还没有明确的部门来负责,也没有专门的雕塑委员会对城市雕塑进行规划和管理,而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都已成立专门的雕塑委员会,深圳则率先把城市雕塑纳入城市规划中。
海口的“名片”怎么雕
4 在其他城市忙着拆除劣质城市雕塑的同时,作为刚刚起步的海口城市雕塑,应该怎么走?
严格规划和管理城市雕塑。一位业内人士说,在海口的雕塑规划或是评审会上,与会者往往是各个部门的领导,很难看到雕塑方面的专家学者,而他们的意见其实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城市要建设得有品味,就要尊重艺术。他说,希望海口今后的城市雕塑创作,能邀请更多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参与,形成一个正规的评审程序。海口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需要有一些文化界人士、雕塑家、建筑家、以及一些环境艺术家等多方面的意见。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现在许多城市的市民和领导经常希望城市雕塑具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头上的东西象征什么,左边翅膀象征什么等等,甚至高度象征什么,正好一点几几米,说明象征一九几几年。有人说要留住历史,但不要产生一种错误的理解,以为留住历史就是要让现在的雕塑背负太沉的重担。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海口近年新修了大批绿地,这些绿地现在正需要一批不同规模的城市雕塑来“点睛”,点得好,可以提升海口的文化品味,突出海口的城市特色;反之,可能会成为已经拥有自然美景的海口的一个暇疵。他建议,对于海口街头已经出现的劣质雕塑,该折的就要折,至于哪些雕塑是劣质品,则由专家来决定;城市的领导可以对城市雕塑提要求,也可以给雕塑家提建议,但在雕塑的设计方面,行政部门不要过多干预;成立专门的雕塑委员会;起草城市雕塑方面的相应法规,以及大家公认的客观公正判断城市雕塑优劣的标准,并且在今后认真加以执行。
椰城期待“点睛之笔”
5 三亚的“鹿回头”,琼海的“红色娘子军”,是岛上较有代表性的城市雕塑,鹿回头的创作是源于三亚天涯海角那个美丽的神话传说,红色娘子军则是对琼海那段光荣革命岁月的纪念。海口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的省会,一个开放的滨海城市,又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名片”呢?
专家建议,海口作为省会城市,是海南的代表和窗口,应创作体现海南岛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雕塑作品。通过举办有关城市景观雕塑作品设计展览和大赛等活动,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城市雕塑,建设一批历史文化名人雕塑,提升海口城市文化品味,塑造好海口的城市文化形象。使人们走进海口就能感受到海南岛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特区风貌。
海口的城市雕塑可以分不同的系列来进行。一类是反映海南岛历史的雕塑,如反映海南岛数次移民的雕塑等;反映海南岛近代历史题材的雕塑系列;海南历代文化名人题材雕塑系列,如海瑞雕塑、丘浚雕塑等;当代改革开放题材雕塑系列;现代文体艺术题材雕塑系列,可在不同的广场建反映海南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雕塑(如琼剧,临高人偶戏等雕塑);绿色环保生活题材雕塑系列,以体现海南生态特色,运用废品制作各种绿色环保生活题材的环境雕塑群等。
海南岛上的雕塑人
6 走进海口市白龙北路25号,顺着一排库房走下去,在快要走到尽头的时候,会突然出现一个与这里的环境不太协调的地方——凌博雕塑艺术园。这座刚刚建成的雕塑园,是海南岛上的第一个雕塑园。
“这里是一个学习雕塑的园地,也是我们雕塑艺术的家园。”凌博雕塑艺术园的主人陈学博告诉记者。刚刚建成的雕塑园建在一个库房里,显得有些简陋,雕塑园里,摆放着陈学博和同伴们早期和近期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有在自己家阁楼上创作的“弥勒拂”、“三个裸女”,也有已经安放在“名门广场”等地的雕塑创作模型。在雕塑园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的陈列架上,有入选用2000年全国新人新作展的作品《岁月》,有著名雕塑大师林毓豪(三亚大型石雕《鹿回头》作者)的雕像,还有陈学博和同伴们创作的《陶艺》、《邓小平》等雕塑。
陈学博说,虽然海口街头的雕塑很少,但岛上学雕塑的人其实并不少,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中就有很多是学习雕塑的。但因为岛上很少有专门的雕塑工作室、艺术公司,很多人觉得在岛上从事雕塑艺术似乎很难有发展,所以一些学习雕塑的人到广州、深圳等地去发展,如果回来,大部分也改行从事装修或是画画的教学工作,但雕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入门并不容易,即使是雕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多在学校里已经有了作品,甚至出了书的,在毕业后也不能马上上手,还需要数年的学习和磨练。如果缺乏雕塑创作实践,慢慢地手就生疏了。
雕塑园现在是陈学博和同伴们的创作基地,也是一个教学基地,一些对雕塑有兴趣的年轻人可以免费在这里学习。在雕塑园里,记者甚至遇见了以前从事厨师和司机职业的几位年轻人,他们是陈学博的朋友,他们看着陈学博做雕塑时间长了,也觉得有兴趣,于是改行到了雕塑行业,他们说,从事雕塑行业,一来可以学一门技术,同时也可以受到一些艺术的熏陶,干起来很有劲。
他们由于没有绘画和雕塑的基础,在雕塑园里主要从事雕塑的翻制工作,这是一项较单纯的技术活。其他一些有绘画或雕塑基础的年轻人,就跟着陈学博等人学习雕塑创作。为了让这些初学的年轻人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制作雕塑大体的工作现在几乎都放手让他们去做。
由于岛内的雕塑工作室较少,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形成了岛内一旦需要做雕塑,首先想到的是到岛外去订做。但在上海、广州等地,却安放着凌博艺术园制作的二十余个雕塑。为了保持与内地雕塑界的联系,只要内地有大型的艺术展、雕塑展,雕塑园的年轻人都会飞过去观摩学习,有时一个月就要出岛学习好几次。陈学博说,与广州、上海等地相比,无论是从事的人数或是从业环境、氛围,都是海南雕塑界没法比的,希望海南多几个雕塑园,培养更多海南自己的雕塑人,只有大家的雕塑艺术水平都得到提高,才能提高海南雕塑界的整体艺术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