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博的作品刀触简化,干净直接,又洋溢着雕塑之美,同时具备历史和人文的双重特质。《红旗不倒》取材新会红花岗岩雕刻,雕塑底座采用深沉的红色大理石,通过特定的材料,强化了雕塑的红色主题。高6.6米,长10米,通过不同时期的人物肢体语言、服饰和表情,深化主题,耐人回味。
陈学博介绍,六连岭为五指山余脉,因六峰相连,逶迤腾浪,故古时有“连峰耸翠”的美名。该雕塑从构图上形象地表现了“六”“连”“岭”。取六连岭“六”之意,一共塑造六位人物,代表了六连岭连接经历的三个时期,即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整座雕塑人物高低错落,上实下虚,像一座连绵起伏的山岭。左边的一组人物表现六连岭的红军时期,红军和老百姓亲切地握手,嘘寒问暖,体现了六连岭的红军关心群众,军民融合鱼水情的情景。中间的一组人物非常突出,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指战员及妇女干部坚定和刚毅,寓喻了六连岭在抗日时期的重要地位,以及我军将士信念坚定,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右边一组人物表现了负伤、衣服褴褛的解放军战士,一位搀扶着另一位,拄着拐杖艰难地前行,但他们眼神里充满了必胜的信念,体现了革命者艰苦卓绝、勇于奉献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从组雕人物着装上看,左边红军战士头带八角帽,和老百姓一样,衣服上有补丁,中间的男指战员身着八路军服,女干部身着民国时期的妇女服装,扎着腰带,背带斗笠。右边一组人物身着破旧的服装,背带斗笠、大刀。这些穿戴,很好地体现了时代感和地域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