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报于2011年12月26日发表了——《陈学博和他的城市雕塑》 本报记者 陈小萍 丁宁 常去万绿园的人,就看到过为纪念海口市和国际友好城市而作的现代雕塑《友谊之门》;高达 “好的雕塑作品是现代城市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它透着一种神韵,与整个城市脉搏相通,是一座城市灵魂的点缀”。陈学博如此说道。 承载:雕塑塑造城市文化形象 城市是人们赖以栖居、创造、沟通和熔炼的特殊“容器”,也是达成人类文化意义上的各种文明与发明的孵化器。可以说,城市化程度和城市文化艺术的形态,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和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那些留存下来的公共雕塑承载的文化现象,物质地反映了人类文化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和向往。 “中国传统艺术的价值和文化趣味并非艺术,而是一种伦理规范,一种精神信仰的归属。其艺术创造精神依托于丰富的情感与社会实践,与伦理道德以及政治息息相关”。陈学博认为,文化是人们的行为、意志和经验的使然,是一种长久的和带有传承和创造的积淀。作为构成人类精神寄托和文化审美的雕塑艺术,是城市人社会生活和个体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有机体。 忧虑:雕塑变成城市“垃圾” 不可否认,目前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有不少雕像在形式和内涵上成为肤浅和空洞的“垃圾雕像”。对此,陈学博认为,户外大型雕塑及其景观环境设计,应该考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适应与爱护,尽量避免对生态和土地的任意占用、改变和破坏。这就需要艺术家和设计师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以及长远的和整体的意识。 陈学博说,在雕塑介入城市公共空间时,理应考虑在城市化过程中,地方经济利益与历史文化以及现实未来发展的整体关系。 “总之,不应简单地为了环境的美化和点缀而雕塑,而需把雕塑作为城市文化及历史需求的有机体,自然地体现人们在城市生存中的文化经验、生命理想和创造能力”。 建议:加强城市雕塑规划工作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入正轨,海口作为省会城市,其文化品位正在逐步提升。因此,城市雕塑的科学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海口市城市雕塑工作的整体水平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要求很不相称。为此,陈学博建议,应加强城市雕塑规划工作,以便更好地提升海南省会城市的文化品位。 陈学博说,首先用新的理念来策划城市雕塑,找准发展定位,理清建设思路,创作一批文化内涵较为深厚的精美之作,提升城市品位;其次,应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掌握翔实资料,学习中外有关城市雕塑建设的城市经验;第三,应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分步实施城市雕塑建设的项目,多方位的增加城市雕塑容量,升华城市形象。 陈学博简介:留英艺术硕士,国家二级美术师。现系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海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海南省雕塑艺术委员会主任,海南凌博雕塑艺术总监,海口市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中心专职雕塑家。 2006年,陈学博策划并成功组织了“海南省首届雕塑展”,填补了海南本土无大型雕塑展的历史空白。2009年间,两次在英国伦敦参加现代艺术展,多件作品被国际友人收藏。2010年,经上海世博组委会邀请,在世博园举办 “陈学博雕塑展”。
|
![]() |
![]() |
|||
海南凌博雕塑艺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琼ICP备14000647号 |
![]() |
![]() |
||
![]() |
![]() |
![]() |
||
地 址:海南省海口市白龙北路25号, 邮 编:570203, 技术支持:及艺科技 |
![]() |
|||
联系电话:0898-65359404, 65368682 手 机:13807584278 传 真:0898-65359404 电子邮箱:lbsculpture@163.com 网 址:www.lb66.top |
![]() |
|||
![]() |
![]() |